职场
大城市即是炼蛊场,又自带避孕药
职业选择和行业选择路径
年轻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谈谈钱、学业与就业 —— 铁饭碗、金饭碗,一个被饭碗束缚的命运,究竟还是讨饭的命运
不知不觉间成了职场老鸟,四年多的经验都总结在这里了!
职场最重要是始终有可以跳槽的能力?
回老家后,生活变容易了吗?
常常有同龄人诉苦说,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很难过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那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一个老程序员的忠告:你这辈子输就输在以为靠技术就能生存下
人一生最大的技术是投胎技术
2015-写给明年现在的自己
网上有很多文章,都在劝大家 “走出舒适区”
埋头苦干不思考的上班族,本质上和相亲跑场不走心的单身汉一样
考公,你需要了解这些
什么时候是换工作的最佳时机?
民企退休与体制内退休的区别
鼓起勇气从体制内辞职,分享一些经验教训感悟
程序员是不是吃青春饭的?
工作永远不变的本质,理解不了就没有好工作
人得成全自己
一个华科大差生的 12 年程序员工作总结
一名毕业二十多年的工人子弟的人生经历(兼谈机关生涯)
被反反复复欺负的一个下属终于跳槽走了,这时候,这个领导会是什么感觉呢?
做生意真的比上班打工强吗?
同学开了个 30 来人的公司,他一年大概赚多少?
每月工资到手只有 11K,感觉在北京没法活了
中年职场男的自救失败史
毕业 10 年才懂,会升层思考,工作有多轻松?
明星、问号、牛和狗,你是哪一类员工?
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晋升?醒醒吧,想多了
被围猎的 “90 后中年人”
埋头苦干不思考的上班族,本质上和相亲跑场不走心的单身汉一样
冯仑:人最不能做的是不停选择,不停后悔,来回拉抽屉
“我做事没有定性,该怎样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职场游戏的通关法则
非暴力沟通让我学会了接纳
一位 Google 工程师的十年总结,太受用了!
死的明白:大厂裁员的逻辑与操作,如何决定了裁掉谁
“子承父业”or“自由择业”,家庭背景早已帮你做好了选择 - 虎嗅网
我,阿里 P7,找不到工作
中产家庭怎么教育出精英孩子?
本文档发布于https://mrdoc.fun
-
+
首页
“我做事没有定性,该怎样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http://ksria.com/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www.tuicool.com](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VRZfqq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 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https://mp.weixin.qq.com/s/K4ewOqHl-qQIj83j2Liw6w) ,作者:Lachel,原文标题:《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几天,在学员群里回答了一个问题。 做事情没有定性怎么办?感觉喜欢的事情很多,但总是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感觉见不到成效就很容易自我怀疑,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什么…… 这是我的回答: 做任何一个事情,要看到成果,都是需要长期投入做下去的。 你的问题其实是很多人常见的毛病: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想着做做看,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就很容易放弃,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 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三分钟热度和自我怀疑里面。 我会建议: (1)放弃过于急功近利的想法。 (2)去广泛地接触和探索你想做的事情,不要太看重结果,而是关注、观察和体验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受。比如: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是不是很享受?我是喜欢这件事情,还是喜欢它能够为我带来的收益?等等。 (3)通过 2,找到你能够享受和喜欢的事情,再为它去设定一个方向和目标,然后长期去做。 ####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 “喜欢” 并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流于表面和浅尝辄止罢了。真的喜欢是愿意为它去牺牲和放弃掉其它的可能性。放不下,就不用谈喜欢。 感觉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于是,今天打算展开来讲一讲。 1 当我们在思考 “喜欢” 的时候,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什么呢? 许多人常见的做法,是把 “喜欢” 构筑在结果之上。我喜欢一件事情,是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我想要的收获。这种收获可能是收入,可能是影响力、知名度,可能是被人认可、肯定、赞赏的满足感,等等。 但这其实是不对的,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你一切动力,都源于 “把事情做完” 所带给你的外部驱动力。 那么,它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 #### 当你得不到持续的外部驱动力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停下来,失去动力。 这表现在外面,就是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 外驱力和内驱力孰优孰劣?实际上很难分一个高下,但外驱力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往往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稳定的。 如果你把你的事业,或者说你 “喜欢” 的事情,建立在外驱力上面,那么它的根基是非常不牢靠的。 你随时有可能失去对它的控制。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偏见: 他的成功, 是因为他采取了某种行动;那么我只要复制这种行动,就能复制他的结果。 我把它叫做 “归因谬误”。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谬误呢?因为很多时候,一个结果的发生,跟对应的行动,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它的存在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你看到的行动,只不过“恰巧是” 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 比如:你看到别人通过写作,被转载、发表,拿到了稿费,很羡慕,也想通过写作来获得稿费,但却一直没有成功。原因很可能未必是你写得不如别人,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情,别人只是刚好碰上了这么一个机会、满足了对方的需求罢了。 那么,如果你带着 “我要赚稿费” 的目的去写作,那么大概率是要失望的——因为这本来很可能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这种情况下,你就会缺少外驱力,从而不断削减你去写作的动力。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把 “写作” 跟负面思维联系起来 —— 是不是我写得不好?是不是我不被人欣赏?是不是我运气不好、没有被人发现……? 这就会形成一个负面的恶性循环,不断打击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让你对它失望,乃至于降低你对自己的自我评价。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是内驱力。也就是:哪怕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我也仍然可以从 “做这件事本身”,来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 “要关注过程,不要关注结果” (包括我也写过) ,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一件事情,我们无法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我们才会去关注结果。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 #### 如果一件事情,你关注结果更甚于过程,如果你发现,你在做的过程中,压根就感觉不到乐趣,你只想尽快把它结束,看看能否获得期望的结果 —— 那么,这只能说明, **你压根就不喜欢它,它很可能也并不适合你。** 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或者至少,不要对它投注太多的期望。 2 那么,究竟什么是 “喜欢”? 举个例子:我每周写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我要从周一开始构思选题,周四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推敲每个逻辑环节,再闭关一天,把它写出来。 你可能会觉得,虽然辛苦,但是写完发出来能获得很高的阅读、点赞和留言呀,这不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吗? 但 如果光靠结果的反馈,是很难撑过最开始没有数据的启动期的。 让我能够一直 “坚持” 下来的是什么呢?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那许许多多微小的、阶段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比如: * 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非常棒的选题,会有一种无比幸福的充实感; * 把凌乱的思路整理清楚,整个脉络纤毫毕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 通过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终于把逻辑链补完,会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满足感; …… 所以,什么是喜欢?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能够享受它的每一个环节,享受每一次的动脑和动手。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苦差事,而对你来说,它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就,也是一种乐趣。 这种体验从何而来呢?你必须真的投入其中,去行动,才有可能感受到。 #### 喜欢是一种长期主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信仰。 很多人常犯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我要找到我喜欢的事情,再去行动。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一定要先行动,再在行动中去发挥你的能力 ,克服困难,获得反馈,你才有可能真的 “喜欢” 它。 换言之,喜欢是什么?并不是天然存在某一件事情 “适合” 你,你要把它找出来,而是: 你经过尝试和行动,发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恰好你的能力足以应对这些挑战,你并不排斥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正向的反馈 —— 这才是喜欢的本质。 也就是说:喜欢,其实是一个循环回路的产出。你面对挑战,发挥才能,克服挑战,获得反馈,继续攻克更高难度的挑战 —— 这是一个循环。而循环中这些反馈逐步累加起来,才构成了 “喜欢”。 展开来说: 我们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 “连接” 方式 —— 相当于为我们的大脑设定了一个框架,告诉你:你倾向于做什么,不倾向于做什么。 而这种倾向,会随着我们后天的经历,被强化和放大。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经验和知识,这其中,符合我们倾向的,就会更容易被掌握和强化,成为我们的技能。 每一项任务都有自己的要求,需要不同的技能去应对。如果某一类型的任务,它的要求恰好契合你倾向的技能,那么你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感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也会从中获得 “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干预世界” 的感受。 这一类型的任务,我们就叫做他的 “专长”。而这种感受,就会成为我们价值感的支撑,让我们感到 “原来我对这个世界是有价值的”“这世界是需要我的”,从而强化自己存在的意义感、目标感。 因此, **并不是说,** 你要先找到你的目标,再行动;而是,你要先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去付出努力、投入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的 “倾向” ,从而最终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和目标感的来源。 3 所以,我一直说:找到 “我适合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可以说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功课,也是需要尽快去实践、去发现的事情。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尽可能多地探索世界,接触不同的可能性。 有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的 “使命”,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什么,从而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果。这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其实不一定。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足够幸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在生命阶段的早期,就发现自己的倾向和专长。 所以,我常常跟有孩子的父母说:对于孩子,其实不用寄予太高的期望,这对他可能是一种负担。很多时候,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陪伴和物质条件,并在这个基础上,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能够发挥他天性里的倾向,找到那一件他能够 “乐在其中” 的“专长”,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已经尽到职责了。 同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 充分去接触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专长,也是一件必须放在优先级首位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大脑天生有节能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更常见的情况是什么呢? 我们往往被自己熟悉的模式和生活困住,活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使得我们的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 于是,随着年纪增长,我们越来越不敢去 “冒险”,不敢打破常规,每天重复着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事情,但却一直在困惑: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天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生活如此枯燥、乏味、无聊? 还是那个问题: 生活的意义感从来不是靠 “找” 的,更不会从天而降掉在你面前;你一定要先行动,才有可能在行动中找到意义感,目标感,摆脱这种慵常而乏味的生活。 所以,我常常说, **30 岁之前,其实都是试错的阶段** 。但这种试错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你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并且经历足够的反思和审视,来发现自己的倾向和专长。 * 我是适合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情打交道? * 我擅长从大局出发,做好规划,还是擅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 * 我擅长从零开始去建构一样东西,还是擅长对一个已有的事物进行修改、完善? * 我适合发挥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还是适合通过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去学习和搜集数据? …… 这方面,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测试,比如九型人格、MBTI、盖洛普…… 经常有读者问我,这些测试有没有用?事实上,大多数测试并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因为他们能够给你的结果,往往都是你内心中已经有的结果。 你并不是通过测试去找到 “真实的自己”,只不过是再一次强化了你对自己的认知和印象而已。 所以,为什么很多测试的结果,往往跟你对自我的认知是重合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你填写的答案,往往就是你内心认为 “我应该是” 的答案。** 那么,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关注你在做一件事情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因为,感受往往是不会欺骗你的。你是感到兴奋、刺激,还是烦躁、无趣;你是提起兴趣 “又有新的挑战上门了”,还是按部就班 “实在是不想做这些破事”? 你的内心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所以,我在很多文章里,都会提到: **要多做日志,多复盘,多反思。**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你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究竟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否适合我?如果长期地、持续地做下去,我是否能够接受? 前面说到 30 岁,那么是不是 30 岁之后就不应该去试错了?也不是。只是 30 岁之后,我们往往就会有了自己稳定的家庭和事业,那么试错的成本和障碍就会更大一些。 但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想被日常生活所束缚,不想被意义感的缺失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做的,就是立刻抽出时间,去做新的事情,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4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也想迈出日常生活,但总会有种种顾虑,难以付诸行动,怎么办? 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就是: **先试着采取最小化的步骤,慢慢来。** 这些步骤,也许你现在看完文章,就可以试着动手做一下。 首先,让自己头脑风暴一下,列出所有你能够想到的,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某个行业、某个职业、某种爱好…… 然后,从这张列表里,按自己的第一直觉给它们排个序。先从第一项开始,给它一个月,每天留出半小时的时间,来动手试一试。 你可以上网搜一搜:XXX 如何入门;也可以在你身边的朋友里问一问,有没有人做过这一块,能否交流请教一下。 通过上面的方式,找到入门的途径,比如看书,那么先买回来,不用苛求 “最好的入门方式”,随便买一本推荐度比较高的书就行,每天看一点,哪怕是一两页也行。 慢慢地,你对这个领域可能会有一点点最粗浅的了解。你可能会发现,它跟你最开始的想象好像并不一样 (也可能一样) …… 这是一件好事。随着了解深入,你再继续观察自己:我对它的兴趣,是提高了呢,还是降低了呢。 如果你对它的兴趣急剧降低,或者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不真的十分适合 —— 那么,可以把它先放在一边,试一试清单里面的下一项…… 而如果你对它的兴趣仍然很浓厚,那么下一步,就是让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东西出来。你可以参考教材,可以模仿别人,都没关系,但一定要让自己开始动手,从输入转移到输出,这样才可以更进一步地检验它对你的契合程度。 如果你在动手 “创造” 的过程中,你觉得,诶,虽然会有很多障碍,但把它们克服的过程好像还蛮好玩的;又或者,你觉得,好像我做起来还挺快的,似乎也比别人做得好一些…… 那么,恭喜你,这很可能就是你的 “专长” 领域。 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千万不要急在一时,不妨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是去慢慢体验和感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内心的波动,每一个细微的念头,每一次快乐与失望。 让你的内心告诉你答案。 5 最后,再补充几个可以帮你发现自己 “专长” 的方式。 可以问一问自己:在过往的记忆里,你经常得到表扬、肯定和赞赏的,往往是因为什么事情? 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些事情,你总是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快,比别人更好,别人会向你请教、求助? 甚至,你可以问一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 如果你愿意花钱让我来帮你做一件事情,那会是什么事情? …… #### 真正的喜欢,是你愿意为它不计成果地投入。 甚至宁愿为此放弃其他的机会和可能性。 它不是计算利益、成败之后的权宜之计, 而是你目光不由自主所向之处,内心的声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 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https://mp.weixin.qq.com/s/K4ewOqHl-qQIj83j2Liw6w) ,作者:Lachel
Jonny
2022年5月4日 11:20
0 条评论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如遇文档失效,可评论告知,便后续更新!
【腾讯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
【阿里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不要✓自动续费)
【腾讯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
【阿里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不要✓自动续费)
Markdown文件
Word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